双鸭山的文化事业起源于矿工们的业余文化生活。1947年矿务局成立初期,正处在解放战争时期,白手起家开发矿山,矿区没有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矿工们的业余生活也异常枯燥、沉闷。偶尔一些民间艺人为了挣钱来到矿区,在工棚子里演出一些东北大鼓、评书和二人转,所表演的段子都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如《马寡妇开店》之类的封建糟粕。为了占领文化阵地,使矿工们在娱乐中受到教育,1948年秋末,职工总会请来放映队到双鸭山第一次放映电影。人们十分惊奇,至今还记得那是16毫米的手提式电影机,在当时矿务局所在地岭东南边,晚上挂上一块幕布,放映了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民主东西》第一集、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吧》。是说一个刚入伍的解放军小战士,擦枪时不小心走了火,打死了房东的儿子,首长让他为群众抵命,老房东苦苦请求部队首长把小战士留下来,让他去杀敌立功。这以后业余文化生活开始活跃起来,有些工人在工棚子里说大鼓、讲评词。为了招徕听众,还故意在工棚子门口写上“今晚演出评书呼延庆打擂”,两旁八个大字:“风雨不误”“请驾早临”,自娱取乐。1949年秋,矿区职工总会成立了双鸭山第一个文艺团体——“鲁艺文工团”。随后,受其影响,50年代初,岭东、岭西、矿建公司、机电总厂相继成立了业余剧团,其中岭西矿业余京剧团、矿建公司业余京剧团都是在矿工中较有影响的业余剧团,到60年代初才解散。 当时职工总会从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调来的高枫等人,还在矿工中开展教唱革命歌曲活动。从此,《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声响遍了矿区的每个角落。1949 年“五一”节,鲁艺文工团高枫等人又自编自演了以矿区开展“黑红点”劳动竞赛活动为内容的二人转《黑红点》和小歌剧《兄妹开荒》等节目,使矿工们耳目一新,受到热烈的欢迎。 1949年9月21日,矿务局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艺表演比赛”,岭东、岭西两矿演出的活报剧《张志国开荒》《海水除奸》《头功》《咱们工人当了家》和秧歌剧《小放牛》及相声等节目,深受职工的欢迎。1952年至1956年每年国庆节和春节期间,矿务局都举办群众性文艺汇演。1956年的文艺汇演中选出了20多个优秀节目,参加了全国煤矿和黑龙江省第一届文艺汇演观摩大会。 1958年矿务局成立歌舞训练班,1960年8月12日,在歌舞训练班基础上建立了“双鸭山歌舞剧团”,几年中排练出歌舞节目20多个,还排演了话剧《雾天之夜》、歌剧《星星之火》等节目,在矿区巡回演出时受到矿工和家属的欢迎。1960年矿务局歌舞人员去北京煤炭工业部艺术学院学习,与平顶山文工团联合在“五—”国际劳动节演出,国家领导人宋庆龄、邓小平、贺龙、彭真观看了演出。 1962年2月双鸭山歌舞剧团改为“双鸭山矿务局吕剧团”。魏元金任吕剧团党支部书记,刘永福任团长,有导演5人,设计1人,演员25人。为使吕剧艺术水平得到提高,1962年7月25日至9月末,吕剧团选派9名演员赴山东威海市吕剧团学习。1963年5月29日,又派出3名演员赴山东济南市吕剧团深造。当时,还邀请威海市吕剧团来双鸭山演出。演出后,应双鸭山矿务局之邀,演员郭丽华曾一度留在矿务局吕剧团传授技艺。后吕剧团又选派主要演员随同郭丽华去威海市学艺求教,使吕剧团的艺术水平得以提高,剧目不断增多。 吕剧团先期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打金枝》《闹严府》《姊妹易嫁》《王定保借当》《合面叶》《借年》《谢瑶环》等。因演出剧目老旧,有一个时期,群众中曾流传“打不死的‘金枝’,闹不完的‘严府’,喝不完的面叶……之说”,以后重视创新,排演了反映现实生活的《李二嫂改嫁》《烈火丹心》《春光曲》《雷锋》《丰收之后》等12个新剧目。 1962年2月12日,吕剧团赴省城哈尔滨北方大厦进行演出,受到了黑龙江省委领导李范五、王一伦的接见,并与演员一起照了相。1965年1月5日,根据上级有关“企业不准办专业剧团”的指示精神,矿务局吕剧团移交政府改为“双鸭山市文工团”,隶属双鸭山市文化局。 五十年代后,随着煤炭生产的发展,矿区文化设施逐步健全。1950年2月,矿务局建成双鸭山第一座矿工俱乐部后,各煤矿、厂处都建起了俱乐部,成立了电影放映队。矿工俱乐部建成后,放映的第一场电影是《中华儿女》。岭东岭西的人要想到尖山子看电影,得早点吃晚饭,然后步行去。岭西的人得走四公里,岭东的人得走九公里,看完再回来,兴致勃勃的,谁也不说累。六十年代初,矿务局又将一座有1062个座位的多功能京剧院(后称工人文化宫)移交市政府,使全市人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双鸭山矿区人民政府成立后的1955年4月与1956年3月,先后由牡丹江和伊春调来的一批评剧与京剧演员。1956年5月建市后,当年 11 月正式成立了“双鸭山市评剧团”,共有演职人员123人,先后演出了《天仙配》《秦香莲》等50余个传统剧目和《小二黑结婚》《刘巧儿》等20多个现代剧目。为了紧跟形势,在“大跃进”中创作、演出了以反映“大办钢铁”为内容的《东风凯歌》和《大闹羊鼻山》等剧目。特别是1961年2月演出的新编历史剧《武则天》,在佳木斯巡回演出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合江日报》发表多篇剧评,合江地区文化局组织各县专业评剧演员到佳木斯观摩,省文化部门也因此把双鸭山市评剧团列为全省重点剧团之一,派省著名导演杨步云来双鸭山进行扶持。 1962年2月,市文化部门以从牡丹江与伊春调入的一些京剧演员为骨干,成立了“双鸭山市京剧团”。后又建立了少年艺校,招收一批少年京剧学员,对外演出时称为“少年京剧团”,先后演出《泗洲城》《挑滑车》《红娘》等许多传统剧目,尤其是大型京剧《杨门小将》,在省内20多个市县及林矿区演出,深受好评。 双鸭山建市后还成立了集体性质的“双鸭山市曲艺团”,由27人组成。1958年转为全民所有制,1962年恢复集体性质,改为市“民间艺术团”,至“文革”开始时撤销。成立期间,演出了传统节目《西厢记》《双锁山》等二人转、拉场戏节目。随着双鸭山文化事业的发展,图书发行与阅览、文艺创作、书法、绘画等活动也日益活跃。市文化馆设美术组,举办学习班,对群众的美术创作进行辅导。市文联于1959年创办了名为《火山》的文艺刊物,成为全市文学爱好者发表作品的园地。在创作上成就比较显著者,有陈永智的年画《和海军叔叔联欢》,在1956年全国年画展上荣获三等奖;岭西煤矿七井工人集体创作的《矿工之歌》在《民间文学》上发表;柏山(武心田)创作的诗《支柱工》上了《人民日报》的副刊;当时卢振中的独幕话剧《毫米精神》、王振武的歌剧《三分煤》、任振邦的独幕话剧《看看人家》等作品参加了全省职工业余文艺汇演,受到好评,被业余作者们称为“三振”;张倜夫的短篇小说《龙腾虎跃》在《北方文学》上发表。所有这些,对活跃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职工业余文化创作、陶冶群众的情操,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