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报告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新闻来源: 尖山区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 政府办 发布时间: 2015-08-14 点击量: 30251

一、创新争先,转危为机,2009年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2009年,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与支持下,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一轴两翼、四轮驱动”发展战略,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地完成了区八届四次人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先后获得了省级文明区、省级卫生标兵区、省级平安区、省级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区、省级巾帼环境文明建设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一)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37.2亿元,同比增长15.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5 亿元,同比增长12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实现3.85亿元,同比增长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463万元,同比增长34.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15014元,同比增长13.7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59元,同比增长14.5%,全区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发展机械制造、建筑建材、煤炭洗选、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在危机中提速发展,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到10户,税收超过百万元的企业已达到7户。盛源矿山器材有限公司积极开发煤矿瓦斯防爆新产品,产品销售到省内外煤炭企业,产值实现1016.4万元,同比增长69.3%;杜邦风筒调整产品结构,产值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纳入统计口径121家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0.02亿元,销售收入 18.84亿元,利税4.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7%、32.9%、44%,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战胜春旱夏涝等不利气候条件,粮食生产喜获丰收,产量达到21714吨,同比增长9.5%,农业经济总收入实现6.25亿元,同比增长7%,创历史新高。面向市场引导农民发展近郊绿色特色农业,培育了“北大院”无公害蔬菜种植、双兴食用菌种植、绿源葡萄种植等三大基地,全区棚室总面积达到170万平方米,绿色基地认证面积达到3000亩。改扩建双兴牧业、长安牧业和宏盛牧业3个二元种猪场,新建东山、天宇2个生猪养殖场,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养殖户已达到36户,畜牧业产值实现6781万元,同比增长20%,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

第三产业更加繁荣。实施《尖山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房地产、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产业发展,完善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布局,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新世纪商贸大厦完成主体工程,澳洲肥牛、星光奥斯卡、皇朝KTV等餐饮娱乐企业相继开业,我区商品零售、餐饮娱乐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年新增商贸、餐饮、娱乐业户947户。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出口创汇总额达到 751.63万美元,同比增长22.36%。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编制了《双兴生态旅游风景区规划》,成功举办提子采摘节、民间传统庙会等活动。大力发展农家乐风情游、山水生态游,初步形成游、娱、住三位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产业。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建立了以税收收入为主、非税收入为辅的财政收入管理体系,配合税务部门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专项治理,强化税收征管,改善征管环境,理顺税收秩序。采取以票管税、典调等有效手段,合理核定征收定额,使税收应收尽收,全年增加税收1896万元。积极跑“部”进“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政策扶持资金547万元,其中到位资金347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38亿元,同比增长25%,是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

(二)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赴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组织参加了哈洽会、鲁台会等大型经贸洽谈会20余场次,举办项目推介会、恳谈会15场,引进了春泉酒业、帝景园、新世纪大厦等28个项目,签约总额达4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3.6亿元,完成计划的240 %,招商引资创历史新高。

项目建设取得实效。积极开展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大上项目、 上大项目,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7项,总投资达20亿元。御景江山、杜邦风筒、商品混凝土生产基地3个项目投资超过了亿元;天鸿机械加工、都市妇科医院等8个项目建成投产;开发储备生物质能源、现代农业科技园等千万元以上项目16项,全区已形成了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策划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的项目建设格局。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城南生态工业园区已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实现了“五通一平”,投资1.1亿元的三诚机械项目开工建设,投资1.2亿元的杜邦风筒项目竣工投产;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双兴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道路拓宽工程、中道寺配殿工程、云台山老君殿工程;投资200万元完成了通达创业孵化基地厂房、电路改造等工程,有立新矿山设备加工、光明塑窗厂等18家企业入驻,被评为省级先进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已经成为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

(三)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兑现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良种补贴等资金227万元,发放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68万元。扎实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流转土地4000亩。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了5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1个。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500人次,转移352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120万元,农民劳务收入大幅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资金50万元,除险加固水库2座,打抗旱机井30眼,维修抗旱设备240台套,增强了抗旱防灾能力。投入资金425万元,在公立村和双胜村修建休闲广场、铺设节能道板砖、安装健身器材和景观灯,为村文化活动室完善了内部硬件设施,村级文化设施更加完善。加大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工作力度,投入资金107万元,清运垃圾12万立方米,清理边沟15万延长米,改建厕所121处,植树3.8万棵,村容村貌发生显著变化。

农村“五项工程”加快推进。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合力助推”的工作原则,推进农村重点工程。全区投入1000多万元,翻盖泥草房248户,完成计划的105%;修建通村公路1.5公里;完成2个村自来水管网铺设和2个村自来水净化设备安装;全区有12个村开通了宽带业务。双兴、双胜、公立3个村全部实现了村内道路硬质化。全区公路通村率、自来水通村率、村级活动室建设率、农村书屋覆盖率在全市率先达到100%,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四)优化完善城区功能,环境面貌全面改善。

棚户区改造强力推进。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梯次推进”的原则,举全区之力,全面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全区抽调232名机关干部成立10个棚户区改造工作组,每天坚持15小时工作日,完成了南市区12404户居民、河西818户居民、铁西1510户居民住宅的拆迁,拆迁总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南市区23个标段30万平方米招标任务已完成,有7个标段已开工建设;铁西棚户区18.3万平方米住宅全面开工建设;河西棚户区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进资金4.85亿元,30.2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群众的认可。

城乡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以创建省级“三优”文明城区为契机,集中开展了城乡环境、物业管理、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会战21次,在驻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763万元,修建巷路16条,清理街道148条、楼院230个,清理乱堆乱放和小开荒680处,清理乱贴乱画2000多处,清运垃圾10万余吨,下达《环境保护现场监察通知书》81份,行政处罚15家,治理烟尘、噪声污染126处,治理扰民娱乐场所11家,成立了“啄木鸟”群众监督队、交通协管队、环境秩序维护队等6支群管队伍,对城区进行交叉覆盖综合管理,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创森”工作加快推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实施社区、村屯、学校等“八大绿化工程”,全区共投入资金509万元,完成退耕还林、退蚕还林3700亩,栽花种草2.6万平方米;绿化双兴、双胜、公立等8个村屯,绿化面积达到1000亩;辟建了公益林、和谐林、冠名林、观赏林,全区义务植树达到8.5万株。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2%,绿化覆盖率达到40.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平方米,为建设山水生态文明城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贴近百姓服务民生,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社区建设提档升级。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实现了统一社区标识、工作图版、工作制度、工作者服装等社区“四统一”,提升了社区建设整体工作水平。投入资金200万元,新建了“四站一中心”。即铁西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和铁路社区、长虹社区、朝阳社区、银苑社区4个服务站,街道和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加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深入开展“十百千”创建活动,创建和谐社区6个、祥和楼院50个、温馨家庭495个。二马路街道办事处被民政部评为国家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

利民行动取得实效。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举办家政、电脑等培训班34期,培训2083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57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大力推进养老、医疗保险扩面工作,“五七工”、“家属工”纳入养老保障统筹340人。城区居民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参保67051人,有1006人享受了医疗保险待遇,支付医疗费用296万元。农村参保15050人,参保率98%。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发放低保金1455万元、救助救灾款25.5万余元,生活补贴17.2万元。实施帮扶工程,为2480户特困家庭发放价值50.57万元生活物品,有450户贫困家庭实现脱贫。开展第十一届爱心助学活动,筹集助学资金20余万元,帮助117名特困大学生和小学生圆了求学梦。

安全稳定常抓不懈。以大安全、大稳定为目标,建立了重点监管、“点线面”结合,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管机制,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在煤矿等重点行业开展了专项检查,关闭煤矿5个,提前完成“十一五”煤矿关闭计划;加强非煤矿山、道路交通、消防、危化品等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排查各类隐患3800处,整改率达到95%。健全完善城市治安防控体系,设立了10个固定治安岗亭、31个社区警务室。平安社区、村、单位创建达标率分别达到86%、93%和89%,形成了村(居)民积极参与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区安监局被评为省级优秀单位,尖山公安消防科被评为省级消防标兵。健全完善了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干部下访和首问负责制、包案制、联系制等信访制度,畅通信访渠道,有效化解了采煤震房、沉陷区搬迁、棚户区改造、居民供水供热、农民征地引发的一系列信访案件255起,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来电176件1652人次,结案率98%,有效地维护了辖区稳定。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文教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加快推进“阳光教育品牌”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开展“百课大赛”、“教师技能大赛”和“示范课观摩”活动,投入140万元完成了逸夫小学、文化路小学、玉龙小学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对铁西、东山、富安等3所学校进行师资整合,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综合办学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卫生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9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疗保险率91%;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1.6万支,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0.23‰。文体事业日趋繁荣。开展了校园艺术节、广场文化节等大型文化系列活动50余场,举办首届田径运动会、职工乒乓球赛等体育赛事16场,掀起了全民健身活动热潮。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新建农村书屋12个,社区艺术团、秧歌队9个,城乡文化建设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同时,人事、审计、统计、物价、兵役、老龄、档案、地方志和民族宗教也取得了可喜成绩,社会和谐度进一步提升。

(六)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政府执行力得到提升。

以“创新、发展、服务”为主题,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主动接受区委领导及人大常委会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定期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区政协和老干部通报情况,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加强政务督查工作,有效推动了工作落实,政府执行力和行政效能明显提高。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树立了勤政廉政的良好风气。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解决新闻媒体和群众反映问题29件,《行风热线》反映问题办结率达100%,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

各位代表,2009年我们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我们应对的挑战前所未有,我们感受的压力前所未有;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成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工作业绩,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奋进的历程令人难忘,发展的成果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和各位老同志,向驻区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注、支持尖山区建设的朋友们,向始终理解、信任、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致以崇高地敬意和衷心地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规模仍然偏小,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和档次偏低;三是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高,距离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四是因城市拆迁、土地征用、社会保障等因素引发的各种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给全区稳定带来的压力较大。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鼓足干劲,全面开拓,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勇敢面对,并逐步加以解决。

二、团结拼搏,决战决胜,全面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2010年是我区攻坚克难、实现率先发展的关键年,更是我们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区的奠基年。当前,尽管金融危机余波未尽,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招商引资和区域竞争压力加大,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考验。但是我们所面临的有利因素更多,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逐步回暖复苏,省委提出的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市委提出的“五区一城”发展战略已经全面启动,“赶超晋位”的目标深入人心,全市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转好,这些都为我区大发展、快发展、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全区人民盼发展、谋发展,群策群力参与发展的热情十分高涨,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尖山区已经具备了跨越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功能保障。为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市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站在尖山区过去和未来的现时交汇点上,高水平谋划,高标准定位,以更加开放的氛围、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奋发有为,创业实干,全力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2010年政府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高新低碳产业集聚区、第三产业发达区、近郊观光农业示范区、生态文明宜居区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一轴两翼、四轮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抓好区委提出的“五个为要”重点工作推进落实,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平安发展、跨越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不遗余力地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努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力以赴抓招商,实实在在上项目。

重点实施“3351”项目计划。招商运作千万元以上项目30项,开发储备千万元以上项目30项,力争年内开工5个超亿元项目、1个超5亿元项目,项目投资完成20亿元以上。重点推进春泉酒业、百货大厦改建、朝鲜族民俗体验馆、150万吨煤炭选洗等项目,确保年内开工建设;推进三诚机械、御景江山、帝景园、铁西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全面竣工;加快推进生物质设备制造、乙二醇、金忠食品等重大项目,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

超前谋划一批项目。围绕推进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目标,着力抓好“十二五”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超前谋划一批先进制造业、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和资金投向,重点谋划一批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项目;围绕我市“五区一城”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等规划,精心谋划一批重大产业优化升级项目,不断充实项目储备库。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加大力度推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项目,继续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势拉动。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不动摇,紧紧围绕第三产业、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清洁能源等产业项目,瞄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抓住大企业、大商社、大财团不放松,采取会务招商、产业招商、专题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努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产出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项目,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成功率。积极与发达地区商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参与重大经贸交流活动,重点抓好与国电龙兴集团、金源盛集团、宁波明州房地产集团等大企业、大财团的合作洽谈,争取早日进入实质性合作。力争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0亿元,努力实现利用境外资金的新突破。

(二)突出抓好园区建设,全面提升工业支撑能力。

坚持以园区化为引导,推动资金、土地等要素向园区集中,着力把园区打造成为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低碳经济的载体、孵化企业的基地和全区经济增长的引擎。

加快城南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服务中心等配套功能建设,加强绿化、亮化、净化等园区环境建设,不断增强园区的承接力和吸引力。全力推进四川春泉酒业、金忠食品项目入驻园区,确保三诚机械项目年末竣工投产,力争入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项。结合棚户区改造和双桦路建设,向北扩展,对闲置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启动园区二期工程,使园区总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打造城南工业走廊。

启动双福循环工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市国土局、规划局等部门支持,完成土地修编、地类调整、规划编制及前期准备工作,适时采取BOT模式,进行基础设施综合开发建设,抓好投资6亿元的生物质能源项目入园开工建设。重点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把双福循环工业园区打造成我市独树一帜的低碳经济产业园区。

谋划长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加快乙二醇、热电联产项目推进速度,做好项目规划、立项、征地等前期工作,完成长安棚户区和东井地区的现状调查,为园区如期开工建设提供一切条件和保障。

完善双兴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坚持“扩规模、定功能、上水平”的原则,全力推进园区整体升级改造。将朝阳村部分地块纳入园区统一规划,扩大园区规模,加快观赏花卉、提子采摘园、垂钓娱乐园、水上乐园、狩猎场等生态旅游景点建设;完成3000平方米文化广场建设;中道寺完成配殿工程,云台山完成八卦楼、山门台阶、道路等基础工程;抓好双兴休闲中心项目的开工建设,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双兴生态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深化通达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积极利用基地内闲置厂房、场地等设施,采取政府出资、民间投资、社会资本入股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下岗职工、复转军人入园创业,在信用评价、贷款担保、信贷支持、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年内孵化3-5家企业,培育一批中小企业,使其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三)突出抓好市场建设,强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坚定不移地打造第三产业发达区是本届政府的重要目标,也是提升城区品位、构建宜居区的重要保证。

加快专业市场体系建设。实施“一大四场”战略,即以实施挹娄大道(城区北环路)改造、安邦河治理、安邦大道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城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带动,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民族风情旅游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做好中国北方工矿配件大市场、双鸭山汽贸城、光明陶瓷装饰建材市场、安邦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等四个大型专业化市场规划设计,把尖山区打造成为三江地区工矿配件集散中心、汽贸服务中心、家居建材销售中心、农产品贸易中心,增强中心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技术服务业、教育培训业、医疗保健业和文化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为全市经济发展服务。加快推进百货大厦综合改造项目,按照“一场三区”规划定位,建设万米以上大型超市,同时,规划餐饮、休闲、娱乐三个功能区,使之成为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贸中心。建设安邦河畔茶饮文化一条街、蓝色港湾酒吧一条街、食天下名小吃一条街和挹娄新城休闲娱乐区,提升餐饮、娱乐业的档次和水平,引领全市乃至三江地区的消费前沿。

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业。加快安邦河景观带,安邦大道至佛母山生态观光带,云峰山、翠峰山、益寿山等山体森林体验带建设,组织开展元宵灯会、秧歌节、庙会等节庆文化旅游活动,发展近郊观光农业游、民俗风情游、冰雪游等特色旅游,打造具有我区特色的旅游品牌。抓好旅游产品的策划、培育和推介,以旅游业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旅游产业新增长点。

(四)突出抓好棚户区改造,打造生态文明宜居城区。

以建设山水生态城为目标,加大投入,提高城区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城区功能。

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快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全力推进南市区棚户区1354户未动迁居民拆迁工作,确保南市棚户区85万平方米棚改工程全面开工,完成30万平方米住宅,将南市区打造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交通便捷的副中心区;铁西棚户区完成18.3万平方米住宅工程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河西棚户区力争全面竣工,建成依山傍水、景观别致、独具品位的品牌小区和我市棚户区改造标志性工程。做好小尖山区域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前期工作,将这两片城市棚户区打造成为宜居新区。全力确保光明棚户区、合兴棚户区开工建设,拉伸城市骨架,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抓好“四城”同创工作。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总牵动,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省“三优”文明城、省卫生城市为重点,建立“共驻共建、联动合作”机制,采取政府投入、社会赞助、企业资助等多种形式,以社区、村屯和学校为重点,见缝插绿、退耕还绿,确保城区空地和城中村实现绿化全覆盖。突出重点区域,突出重点时段,开展交通秩序、经营秩序、环境保洁、违章乱建等专项整治。综合治理居民区油烟、噪声污染,禁止城区服务业原煤散烧,集中力量整治污染行业,确保污染物总量减排、达标排放。加大城区背街巷路和村容村貌综合治理,清理社区小开荒,抓好植树造林和绿化美化工作,开展生态企业、社区、乡村、学校、机关等创建活动,使尖山区向现代文明宜居区迈进。

(五)突出抓好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坚持以惠民政策为引导,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开发合作为动力,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施“一园二村”改造工程。按照“五个领先”的要求,对双兴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进行整体改造,发挥园区科技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原鲜村民俗博物馆、民俗风情园等景点建设,用两年时间把原鲜村建设成为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全国朝鲜族新村建设示范村,今年要力争使全村居民搬入新村。借助挹娄大道和民生路升级改造的有利契机,对西山村进行整体改造,用三年时间把西山村打造成为休闲娱乐宜居新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大力发展“四型经济”。发展棚室经济。扩大棚室花卉、食用菌、美国提子等绿色果蔬种植面积;在“北大院”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200亩标准化生产、销售、管理示范棚室。在建胜村建设一处集观光旅游、实验和示范为一体的百亩苗木基地,扩大双富甜糯玉米、公立千亩示范田种植规模,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发展畜牧经济。新建存栏1000头生猪养殖场1个,存栏1万只养鸡场2个,大牲畜存栏突破3500头,生猪存栏突破1.2万头,蛋禽存栏突破40万只。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800人,劳动力输出3500人。发展项目经济。依托区位、资源、生态等优势谋划项目,壮大集体经济,培育2家龙头企业,发展、扶持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加快推进三项重点工程。到2020年我区农村将全面城市化,农民将全部城市居民化。为抓好这“两化”工作,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今年要全力实施泥草房改造工程、村屯绿化工程和农村清洁工程新的“农村三项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示范村建设。村村建立保洁制度,配备垃圾车,积极推进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泥草房改造完成率达到90%,村屯绿化率达到90%。双兴村要率先完成“三项工程”,争创市级“红旗村”,原鲜村要争当龙江朝鲜族第一村,西山村要争当“两转”标兵村,双合村要争当蔬菜经济样板村,带动全区新农村建设整体突破。

(六)突出抓好民生保障,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尽心竭力办好顺民心的实事、得民心的好事、暖民心的难事,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积极开展利民行动。紧紧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扶贫、助学、助残、就业等急难问题,重点抓好十件利民实事。一是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重点为大学生、转业官兵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同时,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000人,为大学生、复转军人就业准入培训500人。二是低保做到应保尽保,改善50户特困户住房,确保有就业能力和有部分就业能力的低保户实现充分就业。三是成立尖山区慈善协会,筹集慈善资金200万元。四是举办第十二届爱心助学活动,救助200名贫困大中小学生。五是开展助老助残活动,建设能够容纳500名孤寡老人的多功能区级社会福利院。六是投入80万元资金,支持4所小学创建标准化学校,硬化2块校园操场。七是做好光明小学、铁西小学开工建设的前期工作,适时启动项目建设。八是硬化2条巷路,维护20条背街巷道,解决部分群众行路难问题。九是建立农村保洁制度,确保全区农民在文明整洁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十是筹集资金,实施原鲜村搬迁改造,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维护社会平安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继续强化对煤矿、非煤矿山的安全整治,加大对煤矿、食品药品安全、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公共场所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实施煤矿安全生产巡检制和点检制,小隐患立即整改,一般隐患限期整改,大隐患必须停产整改。进一步加大煤矿整合工作力度,坚持“以大并小,减数增量”原则,深入推进小煤矿资源整合,全面提高煤矿企业生产效益和安全水平。抓好道路交通、建筑、消防等安全工作,完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控制一般性事故。加强对社会福利机构的安全监管,防止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坚持群防与专防相结合、宣传教育与防范打击相结合的方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单位创建活动和治安专项整治活动,加强网吧、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加大投入推进警防网、民防网、技防网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好转。突出“抓源头、抓排查、抓调节、抓稳控、抓反馈”,加大信访调处力度,深入开展信访进社区、进村屯、进学校、进企业“四进”活动,认真解决好拆迁安置、土地征用等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提高信访工作整体水平,切实维护辖区安全稳定。

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创办“适度教育特色区”为目标,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全力打造“阳光教育”品牌;加大投资,推进建国小学、一马路小学、平行路小学、安邦中心校等4所学校标准化建设;强化基础强校建设,推动资源整合,全力把春晖小学和玉龙小学打造为具有一定牵动力和辐射力的南北区域教育新型示范校,发挥尖山区教育在全市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真心听民声、实心办民事、悉心调民纠、全心解民忧、倾心育民风“五心”活动,努力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全面增强干部和居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道德水平。开展文明社区、村屯、校园、家庭、市民和十大经济人物等评选活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繁荣文体事业。以庆祝建区30周年为契机,加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投入,继续推进乡、村文化设施和农村书屋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组织开展全民体育健身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建设文化繁荣大区。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提升计划免疫和预防保健水平,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大医疗市场整治力度,抓好食品、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8%以上。积极发展人口、计生、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开展尖山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8%以上;深入贯彻实施《尖山区妇女发展规划》、《尖山区儿童发展规划》,促进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关注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切实关心残疾人和慈善事业;深入开展“双拥”活动,继续做好人事、审计、统计、物价、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等工作。

(七)突出抓好作风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组织的信任、人民的期盼,面对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将把全部精力用在发展上,用在为民造福上,用在带好队伍上,倾力打造务实、为民、高效、勤廉的政府。

求真务实,提高工作落实能力。继续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年”和“学练赛”等活动,大力弘扬“团结、务实、创新、超越”的尖山精神和团结协作、务实创新、调查研究、廉洁自律、文明守纪“五种风气”,坚决整治“懒、散、慢、拖”等消极应付现象,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

科学施政,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加强学习,深入调研,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破难题、助发展的能力。坚持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区政协通报工作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社会和舆论监督;密切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基层和广大群众的意见。严格目标管理,改进政绩考核办法,健全行政问责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转、落到实处。

廉洁勤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领域的各项规定,加强审计监督与财政监管。加强电子政务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切实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积极打造“阳光政府”。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深知前进的道路充满挑战,更知肩负的责任重如泰山。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以坚定不移的信念、昂扬向上的斗志,为建设生态、平安、和谐、富裕、宜居的首善之区而努力奋斗!